百度小说网 > 玉机词 > 六至一〇章评论集萃

六至一〇章评论集萃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玉机词 !

    对《玉机词》第六章的评论

    十分矜持中有三分小心,两分萧索,--是不是还有五分不可一世?贺电来自温瑞安《说英雄?谁是英雄》中的王小石,“三分惊艳、三分潇洒、三分惆怅和一分不可一世”的剑。

    周渊九岁开始理家--《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九》里,曹纯的传下面有一条裴松之的注:“《英雄记》曰: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于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原来虎豹骑的领导人还是个年纪轻轻的大管家,领导能力真是四处绽放。看得我大笑,在旁边注了两个字“周渊”。

    启春出场很有声势,可称先声夺人。明说自己资质不够,不想做这个job,并祝两位出身低微的applicants拿到offer,还大方地在潜力股还没发迹时送出礼物,深通套磁和成名一样要及早的道理。富二代、官二代如果都这么坦荡和有投资眼光,社会就和谐多了。

    哪怕我的命运是随风飘摆的柳絮,那也是被东风吹卷得得意均匀的那朵。--薛宝钗的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为这两句,让倒薛派有了口实,几百年来对薛宝钗不知发动了多少攻击,什么权欲熏心啦,市侩心态啦,完全不顾到后期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关系已经像现在的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变得很好的作者声明。薛宝钗:以前我也是个和林黛玉一样的冒险者,直到我的膝盖中了一箭……

    对《玉机词》第七章的评论

    中国传统小说、戏剧的标准写法,许多人物第一次出场时都会自报家门一番,尽快让观众了解他的身份、历史甚至特长。谢采薇大言炎炎“娘娘您若选个绣花的女状元,臣女倒还当得”,就是这个作用,倒不见得是她特别不谦虚。

    古典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自报家门有两个。一个是汤显祖《牡丹亭》第十七出里的石道姑,一篇超长的“石女不可不说的故事”,最绝的是每一句都用上《千字文》里的一个四字句,令人笑破肚皮。相比之下,拉伯雷的《巨人传》滑稽的程度差不多,但文艺的程度就弱爆了。另一个是我的一位师兄@赵昱鲲(?)写的元杂剧(?!)《洪教头棒打林冲》(?!!),林冲同差人董超、薛霸上,诗云: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喂,大哥,在《水浒》里这是林冲在梁山脚下朱贵的酒店里题的,你居然让林冲到沧州之前就用上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裸的后现代精神!

    如果嫌每个人都自我吹捧一番太审美疲劳,那么还有一种常用手段,就是让一个人吹捧其他一群人。吹捧与自我吹捧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嘛。最典型的例子,如《红楼梦》里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但这种手法用得不好,容易显得呆滞。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似乎就可以作为这样的例子。其实作为传统左派,梁羽生的三观真的是极正啦,作品可以直接作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就是写得toosimplesometimesnaive了点,所以,嗯,对小学生还是很不错的。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对《玉机词》第八章的评论

    注1中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其中“思君令人老”一句,大概是当时的常用语,在《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一句更加著名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论语》适于修身,用以治国则虚泛了些。--知道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吗?哈哈哈哈~(周星驰式的笑声)

    咳咳,嗯,这是我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后的结论。孔子讲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对象从来都不是某个小团体,如某国、某个民族甚至某个文明,而直接就是全人类。表现在语法上,就是经常没有主语,因为默认值就是“所有人”,庶几近乎康德的“绝对律令”。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孔子讲的都是“普世价值”。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当然,孔子经常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的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但背后都有统一的理由,是同一个大道理结合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的产物。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的语言,可以说是毫无鸭梨,视为理所当然。而一些缺少这种思维方式的国家(其实应该说是大多数)就麻烦了,要不就全心全意搞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要不就一头扎进西方制度的怀抱,从不想想是不是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些裁剪,于是每次都搞得一头包,还充满“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这能怪谁呢?

    孔子从不故弄玄虚(像现代的许多半瓶子醋学者那样),都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出看似浅显、人人可行、但智者终身行之都不足的大智慧。《孟子》也很有哲理,但孟子的语言经常充满火药味,时刻摆出要跟人辩论的架势。而孔子从不这么做,只是平和而明确地讲出自己的观点,自然就涵盖了所有人,或至少是所有追求道德的人,境界比孟子高一层。例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如: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是《论语》的最后一句。

    前面的章节,从孔子去世到弟子们如何维护他的名誉,到弟子们如何继承发扬他的精神,到突然跳回到尧舜德政,到孔子再次显形,仍旧那样诲人不倦,渊深博通,最后结语到“命”。--他老人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对可以言说的事物,让我们以夕死可矣的精神去追寻。对不可言说的事物,让我们保持沉默。《论语》的编纂顺序,殆近于神。每当我读到《论语》的结尾,都不禁中心摇摇,泪下如雨。

    伟大的导师

    对第九章的评论

    姑姑,自此之后,你便要教导我,陪伴我,宫中长日漫漫,我们便是一体的了。--《鹿鼎记》中韦小宝扬威雅克萨的时候,左手轻摇羽扇,宛若诸葛之亮,右手倒拖大刀,俨然关云之长,纵马出队,“哈哈哈”,仰天大笑三声,学足了戏文中曹操的模样,只可惜旁边少了个凑趣的,没人问一句:“将军为何发笑?”可见一个机智地和猪脚搭话的捧哏是多么重要。后面会看到。芳馨是一个好捧哏,--于谦老师站在时代的前列腺上。

    姑娘是嫌弃奴婢服侍得不好么,怎么还要亲自去开窗呢?--有一个中国大学生到印度去调研写论文,住在他的印度朋友家里。这位朋友是当地的豪族,家里有几十个仆人。于是乎,他每天早上起床时,都是几个男仆给他穿衣服。他拒绝了他们的服务,结果仆人们被主人猛K一通,要把他们赶出去。为了保住这些仆人们的“高薪”工作(跟当地的农民相比),这位从小受到平等教育的大好青年只得接受他们的服务。开始不习惯,后来逐渐习惯了,可以视若无睹地接受仆人们给他穿裤子以及亲吻主人的鞋。《菊花与刀》认为,日本人一直生活在天皇为首的等级体系中,把在等级体系中占据一个位置视为最大的幸福。所以日本人对占领区人民的宣传总是说你们很幸福,你们现在也在日本的等级体系中了。而且日本人还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好的宣传,占领区的人民居然不买账!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等级思想属于上层建筑,它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一种对人的异化,一种对自由的剥夺。中国有几千年等级制度的历史,现在却成了最崇尚平等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观。这个伟大的解放,不能不感谢那个伟大的名字,那个许多人切齿痛恨,但更多人热情拥护的,伟大的导师(他只接受这个称号,他也当之无愧)。他就是毛(mao2)泽(ze2)东(dong1)。

    道可道,非常道

    对第十章的评论

    听说姐姐要搬屋子了?--前面第九章绿萼刚说了:“宫里的消息,自来是长脚的。”这里立刻就给出一个证据,正在说换房间,进来的人就知道了。这速度,已经不能用布朗运动式的扩散来描述了,简直就是手机软件的推送啊!你不想听到都不行!我还以为现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信息爆炸,信息的生产速度超过处理速度,原来那时已经是这样了。大数据,你值得拥有。朱玉机道:“信息就是力量。其实我是一个作datamining的程序猿……”下面请孟庭苇小姐给大家献歌一首:《校园里的消息传得特别快》~

    锦素睁大双眼道:“姐姐的意思是……”--朱玉机答道:“这是一次萝卜招聘!”陆贵妃道:“非也非也,本宫的recruitmentpolicy是严格的equalopportunity,对应聘者的种族、信仰、性取向等绝无歧视。为了补偿事实上的不平等,向出身贫寒的应聘者有一定的政策性倾斜,加50分。你们是因为这个原因成为本宫的员工的,长公主周贵妃才没有关说打招呼递条子什么的呢……”启春、邢茜仪:“我们是体育特长生,不应该加分吗?”陆贵妃:“现在要严打的就是你们这种!”友情提示:以后还会出现一位来自某宇宙大国的女巡,可以理解为少数民族加分。党的政策亚克西,思密达!

    这钗我送了妹妹,权当是庆祝妹妹入选的贺礼--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结交英雄在出身低时效率最高,启春很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如土。”因此无数人表示最佩服的就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哥哥。跟他形成对照的是柴进,帮助了包括但不限于林冲的许多豪杰,贵为王侯,撒的钱肯定比宋江多,但只因为对武松后来相待得慢些,就落得武松的抱怨,这笼络人心的效率比宋江差老鼻子了。无怪乎武松说宋江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行百里者半九十,可不慎乎!

    既然我和邢姑娘都觉得彼此的房间好--《道德经》只有五千字,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的就有好几处,如“上善若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36章干脆直接讲出了“柔弱胜刚强”这句话。我和一个来自瑞典、有犹太血统的留学生聊过,他说读过一点《道德经》,从一开头就能看出是很深刻的思想。TheTaothatcanbespokenofisnottheeternalTao,酷毙了有木有!